第一百八十八章 古寺明镜-《青海没有羊眼汤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而此刻,他与这石镜之间,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。他感觉到,这石镜之中,似乎还蕴藏着某种更深层的信息,关于这座古寺,关于佛法初传,关于……某位曾在此地苦修、并留下这面石镜的古代大德。

    他盘膝坐在石佛前,将石镜置于膝上,归墟意境缓缓笼罩其上,不再是以神念强行探查,而是以自身圆融的道境,去温柔地“共鸣”与“感应”。

    渐渐地,一段尘封的、断断续续的意念碎片,从石镜深处流淌出来,融入他的识海:

    “……魔扰法界,非自外來,皆由心生……贪嗔痴慢,疑邪见……皆魔眷属……有僧名‘噶当巴’者,妄解密义,以淫为道,制残忍器,惑乱众生,背离般若……吾于此寂灭前,留此‘止水镜’,以待有缘……破邪显正,护持法灯不灭……”

    意念至此,戛然而止。

    “噶当巴……”赵清真记住了这个名字。看来,这扭曲佛法、行邪淫残忍之事的源头,并非明代才有,而是古已有之,且形成了传承!这“噶当巴”,或许就是后世那些行邪法之喇嘛的某一支祖师或重要人物。

    他收起那几卷古老经卷和这块“止水镜”。经卷可作为正本清源的参照,而这止水镜,于他自身修行虽已无大用,但或许将来可用于点化他人,或作为鉴别心性正邪的宝物。

    离开桑耶却林古寺遗址时,赵清真心中更加清明。他不仅找到了批判那些邪妄行径的古老依据,更通过止水镜的考验,再次巩固了自身那“归墟之心”的圆满无暇。他并未发觉,自身的功力已到炼虚合道之境,炼虚合道之境,在于合于大道,而大道至简,亦至深,于心性上的要求,更是苛刻至极。此番经历,无异于又一次深刻的心性锤炼。

    他望向西北方向,那里是乌斯藏都司的政治与宗教中心,也是各方势力交织最复杂、水最深的地方。

    “噶当巴的传承……真正的魔影,或许就藏在那里。”他步履从容,继续前行。手中的止水镜微微发热,仿佛在为他指引方向,又像是在无声地述说着千年前那位大德守护正法的悲愿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