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民国十九年,九月一日,奉天城。 晨曦微露,秋意渐浓,奉天城却早已沸腾。 一个半月前,那场惊心动魄的花园口大捷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,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——一场关乎国家命运、民族前途的政治博弈——已然悄然拉开序幕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帅府东院议事厅内,灯火彻夜未熄。 于右任、林森、邵力子三位元老,在这半个多月里,几乎未曾有过片刻停歇。 在东北当局的全力支持下,他们以笔墨为刀枪,以电波为羽檄,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冲锋。 一张巨大的全国军政要员、士林名流联络图悬挂于壁,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进度。 专门的通讯保障小组,动用了东北军最先进的高功率无线电台和直通关内的有线电报线路,确保讯息畅通无阻。 于右任泼墨挥毫,那一手惊世的“标准草书”此刻书写的是泣血丹心。 他致信昔日同盟会旧友、各地监察委员、报业巨子: “……金陵当局,弃总理遗训于不顾,纵容暴日,屠戮同胞,囚禁忠良,钳制舆论,其行径较之军阀时代犹有过之! 我辈革命数十载,岂容江山变色、民心尽失? 东北张汉钦司令,年少而志坚,率军民浴血抗敌,花园口一役雪我甲午之耻,其治下政治清明,实业大兴,教育昌盛,实乃民族复兴之希望所系! 兄台素怀忠义,望深明大义,共扶危局……” 林森则以他德高望重的身份,致电国民政府各院部会中尚有良知之旧僚、海内外侨领、各民间团体: “……当轴者倒行逆施,已失领袖之格。国之不国,岂能坐视? 东北已为我民族保存一线生机,一片净土。 盼诸公暂弃歧见,以救国为先,汇聚奉天,共商大计,勿使救国无门,憾恨千古……” 邵力子发挥其学者兼报人之长,撰文致全国教育界、法学界、工商界同仁: “……数据昭昭,事实胜于雄辩: 南京之腐败无能,东北之奋发有为,已成云泥之别。 救国非空谈,需脚踏实地。 东北已辟出一条活路,吾辈知识分子,岂能徒作壁上观? 当以理性与良知,选择光明,共赴国难……” 一封封书信,一份份电文,携着东北大捷的雄风,带着黑土地蓬勃的生机,更蕴含着三位元老沉甸甸的威望和泣血的呼吁,穿越千山万水,飞向北平、上海、广州、武汉,飞向每一个心怀家国的志士仁人案头。 一种无声的共识正在华夏大地凝聚。 时机,已然成熟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九月一日上午九时整,奉天城中心广场。 临时搭建的主席台庄重肃穆,四周东北边防军将士持枪肃立,军容严整。 台下,人山人海。 东北各界代表、工商巨子、学界泰斗、青年学生、市民群众,以及早已云集奉天的全国各地报社记者,更有众多身着各地服饰、眼神中充满期盼与审视的关内各界代表、各地军政势力驻奉天办事处人员,翘首以盼。 军乐队奏响庄严的乐曲。 于右任、林森、邵力子三老,在张汉钦、张作相、杨宇霆等东北军政要员的陪同下,缓步登上主席台。 于右任手持一份厚重的文书,步履沉稳,目光如炬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