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民国十九年,十一月七日,奉天。 深秋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尽,全新落成的“全国抗战救国委员会”大楼已透出勃勃生机。 这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政治中枢,墙体由奉天本地青石砌筑,屋顶采用传统歇山顶形制,却搭配了落地玻璃窗与钢筋混凝土梁柱,既显华夏文脉底蕴,又具现代工业气魄,恰如这个新生政权的精神内核—— 守正创新,铁血自强! 会议室内,穹顶高悬的水晶吊灯折射出冷冽的光芒,北墙巨幅华夏地图上,辽东半岛至山东半岛的海岸线被红色铅笔勾勒出一道坚实弧线,那是《榆关策》规划的北方防御核心带。 长条形红木会议桌两侧,座椅摆放整齐,桌面上已备好茶水、文具及厚厚的议程文件。 上午八时五十分,委员们与参会人员陆续入场。 主席张汉钦身着戎装,步履沉稳,率先步入会场,于主位就坐。 副主席于右任、林森、李文澜、蔡鹤卿、李德邻依次入席; 常务委员蒋海宁、顾维钧、杨宇霆、张作相、沈钧儒、刘大钧、张公权、周学熙、蒋梦麟等人纷纷落座; 国民救国军高级将领于学忠、何柱国、董英斌等列席参会,全场肃然。 张汉钦目光扫过全场,最终落在地图上华北与山东的区域,声音清晰有力: “旅大光复,是民族雪耻之捷,更是统一救国之始。 日寇磨刀霍霍,南京苟延残喘,当此之际,整合华北、山东力量,构筑北方防线,已是刻不容缓。 今日会议,便敲定入关整编的具体方略,务必做到稳、准、快,为未来国战筑牢根基。 此次入关方案经国民救国军司令部反复研讨议定,下面请委员会秘书长王树瀚同志详细汇报。” 王树瀚起身致意,手持方案文件,声音沉稳洪亮: “主席,各位委员、各位将领。 经军政部与情报总局核实,华北局势已呈‘众望归心’之势。 晋绥军徐永昌部、西北军傅荣河部等合计十万兵力,均已通过秘密渠道表达归附意愿; 山东韩复榘部八万余人,虽态度摇摆,但麾下孙荫亭等将领已明确表态,愿率四万余众阵前起义。 此乃天赐良机,若能顺势整合,我北方防线将从辽东延伸至胶东,形成完整的战略纵深。” “但整合需分阶段推进,不可操之过急。” 王树瀚话锋一转,指向地图上两道预设箭头, “第一阶段,以稳定华北为核心,进驻平津、保定等战略要地,震慑观望势力,为山东整编创造条件; 第二阶段,以机械化部队快速推进山东,配合起义部队拿下济南、青岛,完成北方整合闭环。 两阶段各投入五万兵力,均以甲种师为核心,配属整建制部队,确保战力充足。” “关于指挥体系任命: 设立入关整编司令部,由杨宇霆同志担任司令,统筹全局; 整编第一集团军由王以哲同志担任司令,后续华北友军整编后统一纳入该集团军序列,任命徐永昌为副司令,傅荣河为参谋长; 整编第二集团军由何柱国同志担任司令,山东起义部队及归降兵力整编后纳入该集团军序列,任命孙荫亭为副司令,黄显声为参谋长。” 王树瀚宣读完毕,目光扫过杨宇霆、王以哲与何柱国,三人起身示意,全场无异议。 张汉钦颔首: “指挥体系明确,权责清晰。 接下来,详细汇报两阶段部队编制、整编规划与行动方案。” 王树瀚展开整编第一集团军编制表,逐条详解: “第一阶段入关部队,命名为‘整编第一集团军’,由王以哲司令统筹,总兵力五万整(入关核心兵力),以‘稳’为核心,侧重接管防务与政治整合。” “核心作战力量为两个甲种师:奉天甲种第一师(雷道部,1.35万人),曾长期驻守盘锦油田,擅防守与阵地战,负责进驻天津,控制渤海湾门户; 吉林甲种第二师(王以哲原部,1.35万人),骨干多为东北讲武堂毕业生,擅协同作战,负责进驻北平,稳定华北政治核心。” “配属整建制部队: 奉天混成第三旅(张殿九部,8000人)、 奉天骑兵第一旅(吴松林部,6000人)、 直属重炮第二旅(彭广渤部,6000人)、 直属工兵团(李宜春部,2500人)、直属通信营(300人)、 直属辎重团(牛元峰部,2500人)、 政治工作队(2000人)。” “各部队合计超5万人,编制足额,战力均衡。” 王树瀚报出最终数字,指尖落在地图上的北平与天津, “11月12日,各部队从锦州、山海关梯次入关,沿铁路线快速推进,三天内完成平津主要城区进驻。” “进驻后首要任务: 一是接管防务,替换原有地方部队,控制火车站、电报局、兵工厂等关键设施; 第(1/3)页